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能感觉到颜色?

Andy Guo原创
  • Color
  • 十分钟系列
  • Color
  • Color Science
  • 色彩空间
  • 色彩科学
大约 23 分钟

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能感觉到颜色?

1.1 颜色

人类都是视觉动物!我们每天都在谈论颜色!

“你的衣服颜色真漂亮,在哪里买的?”

“我觉得还是绿色更保护眼睛”

“你的显示器好暗”

“这个灯泡是不是有点太黄了?”

玄学警报

我们在看很多照片的时候,会产生一种德味儿、大师、毒! 的感觉。这种感觉我们统称为“玄学”。

这个系列中,我们尽可能的避免这种关于玄学的争论,将重点放在色彩科学本身上。

对于颜色是否“好看”、是否“优雅” ,请将所有的这些都归为脑内PS,因为最强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大脑和以往生活的认知。

1.2 色彩的旅程

到底我们是如何感觉到颜色的呢?

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表示颜色从出生到结束的整个旅程。

10128639

首先,需要一个光源。

光源发射出许许多多的光线。这些光线有些直接射入我们的眼镜,有些会撞到某些物体,然后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。

然后,当人眼接收到这些光线后,眼底的各种细胞产生了一系列精密的化学反应。

由此产生的化学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我们的大脑。

最终在我们的大脑内形成了对于颜色的感知。

光源

光源,Light Source,就是产生光的物体,也是色彩科学的开始。

简单来说,如果没有光,你是不可能在黑暗之中看出“色彩” 的。

光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现象,在光达到你的眼睛之前,它其实是没有“颜色” 的。这个时候光所拥有的属性仅仅是波长能量分布

波长

10128652

我们小时候都玩过把一个三角形的棱镜放到太阳光下面,然后光线透过棱镜之后,就会出现彩虹的条纹。

这其实就是利用棱镜将不同波长的光线区分开。

正常人类可以看到的波长范围是 380nm ~ 780nm,这个范围内的光线叫做可见光

超过这个范围的光线叫做红外线紫外线(当然,还有很多其他的光线)。

10128657

光线在宏观的尺度上表现的特性为

简单来说,你可以想象成湖面上泛起的波纹。

波长,就是指一个波的的长度,光线的波长单位一般是nm(纳米)。

波长越短,人眼感知的颜色就会越靠近紫色;反之波长越长,人眼感知的颜色就会约靠近红色。

其中 555nm 的波长就是我们说的绿色。

能量分布(功率谱分布)

说到这里,我再一次希望大家先忘掉“颜色”,只考虑光线其实就是不同波长的波纹。

就好像是你在湖里丢了一块石头,然后激起了某个波长的波纹;

然后你又丢进去第二块石头,产生了另外一个波长的波纹......

然后很多不同波长的波纹叠加在一起,就形成了最终的波形。

10128660

从上面的图中,可以认为是三种不同波长的波纹,叠加在一起,形成了最终的波形。

三合一,这个很简单,哪怕是有100种不同的波纹,也不过就是都加在一起,反正最后都会形成最终的某种样子。

现在问题来了,如果我直接给你一个最终的波纹形状,让你将它拆解成各种波长的组合......

天啊,反过来就非常难了!就好像让你计算 12 x 15 x 13,你总是可以计算出最后的结果,但是如果直接让你将2340拆解成三个整数的乘积......就非常难了。

别怕,人类还是非常聪明的!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做分光光度计的东西,能够完成这种波长的拆解工作,并且告诉你每种波长的光线的具体能量强度。

分光光度计的原理

分光光度计的原理,可以大体认为是有个棱镜,这个棱镜利用光学的物理特性,将不同波长的光线分开!然后在每种特定波长的位置,放一个探头,这个探头只会对这种波长的光线产生感应反应。

10128667

例子中假设有7个探头,分别对400、450、500...... 700nm 的波长进行测量,当然你也可以放很多的探头,甚至 1nm 就放一个。

每个探头接收的就是这种波长的能量:可以理解成单位时间内,有多少个这种波长的光子打到探头上。

最后将每个探头的读数写出来,这就是这种光的功率谱分布!

10128669

这个例子中的光线能量都集中在550nm 附近,所以认为这是个绿色的光线。

有了分光光度计,你就完成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也可以说是整个色彩科学的第一步:

  • 将一种混合波长的光线,拆分成为各种单一波长光线的组合
  • 能够测量每种单一波长光线的实际能量

有了它,我们终于可以不用按照语言、感受、猜测、对比来描述光线,而是通过每种光线中有多少种不同波长的光、每种波长的光的能量分别是多少来进行描述。

这样就脱离了任何主观的评判,形成了完全的客观、定量的描述,为后面所有的色彩科学奠定了基础。

1.3 光线的传播

光源产生了光线,然后光线在到达人眼之前会历经千辛万苦。

有的光线运气比较好,直接就到达了人眼,我们称之为直射光

有的光线运气不好,会撞到其他的物体,然后反射的光线再进入人眼,我们称之为反射光

有的光线会穿过某些半透明的物体,然后到达人眼,我们称之为透射光

还有一部分光线运气太差了,在撞到了物体之后,还会继续撞到别的物体......

直射光比较容易理解,相当于光源的能量分布原封不动的传递到了人眼。(我们不考虑介质产生的影响)。

反射光透射光就比较特殊了,光线每经过一次反射或者投射,都会对光线的功率谱分布产生一些影响。

10128704

从图中可以看出来,光源原始的功率谱分布是某种样子的,但是经过反射之后的功率谱分布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
仔细看看浅色表示的部分,就是缺失的部分,这种缺失正好就是反射造成的。

缺失的部分可以理解成:

在500nm 和 600nm 波长附近的光线的能量变弱了。

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光线能量变弱了?

没错,就是反射!反射物体吸收了这部分光的能量。

10128706

将功率谱分布进行差异比较,得到的差异部分就是反射物体的吸收功率谱分布。也就是这个物体对于入射光线能量的影响。

可以看出这个物体对于 500nm600nm 附近的光线有能量的吸收,也就说这个物体可能会比较多的吸收绿色和黄色的光线。

1.4 人眼的特性

人眼是生物学上的杰作。一方面它非常的精巧,另一方面它又有一些明显的缺陷。

但是不管怎样,我们的眼睛现在就是这样,证明它已经足够满足现在人类生存需求。

如果要是展开来说人眼,那么多少篇幅都是不够用的,涉及到了解剖、生物、神经...... 太多的专业知识。

这里只是大体的来说明一些和色彩科学密不可分的特性。

可变分辨力

10128710

和数字设备不同,人眼的分辨力其实分区域的。

数字摄影机的最大分辨力是由 CCD 上感光原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决定的。两个感光原件的距离越小,分辨力就越强。

人眼的分辨力是由视网膜上的细胞来决定的,如果两个感光细胞离的越近,那么分辨力就越强。不幸的是,感光细胞只有在视网膜黄斑的附近才会特别的密集,离黄斑越远,感光细胞的密度就越小。

这就造成了你真正能够看清东西的角度,其实也就是不到10°,不信你试试,你很难用余光来读文章!但是你依旧可以通过余光来感受光亮和物体的移动。

相对亮度感知

这个现象可以很简单的通过例子说明。

人眼对于亮度的感知不是绝对的,也不是线性的。

比方说,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,点亮一个灯泡。这时候你可能觉得是“这么亮”。然后同时点亮1000个这样的灯泡,你可能只是觉得10倍的“这么亮”。

再换个例子,我拿个很亮的探照灯晃你的眼睛,你可能觉得已经亮的睁不开眼了。但是让你看太阳,你也是觉得亮的睁不开眼。这个光源都是“非常亮”!但是其实两个光源的能量可能相差1000倍。

人眼的适应性

很多人说人眼是HDR 的,因为人眼既可以分辨出高光中云彩的不同层次,还可以分辨出阴影里面不同物体的区别。

这句话,其实丢掉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,那就是同时!

人眼的确可以区分高亮的细节,也可以区分暗部的细节,但是不能同时达到这两个条件...... 比如说你看着阳光明媚的天空的时候,其实不能分辨出楼道阴影里面的人。

奇怪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,当你努力注视楼道的阴影一段时间后,你发现你就能够看清阴影中的不同物体了,这就是人眼的适应性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发现你越来越可以清晰的分辨出阴影中的物体了。

10128725

你刚刚进入进入黑暗环境的时候,可以感知到 102cd/m210^{-2}cd/m^2 的亮度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10分钟之后你就可以感觉出 103cd/m210^{-3}cd/m^2 。然后随着时间继续的推移,50分钟过后你甚至可以分辨出 105cd/m210^{-5}cd/m^2 的亮度!相当于在50分钟内,你看到了刚开始时候千分之一的亮度。

人眼接受光线

前面说到的人眼特性,对于色彩科学来说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。为什么?因为太不确定了!你想想,我们好不容易可以完全客观的测量出光线的“数值”,结果人眼又会变来变去,分辨力会变、亮度的感知也不是绝对线性的、甚至能力还会随着时间而变化...... 这就是完全无法客观描述的节奏啊!

但是人类还真是聪明,又想出一些办法来研究人眼到底有哪些可以客观量化的特性。

感光细胞

人眼可以感受到光,但是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行呢?因为视网膜上面有感光细胞。感光细胞大体分为两种,一种是杆状细胞,主要负责感知亮度;另外一种是椎状细胞,主要负责感知色彩。

杆状细胞对于光非常敏感,基本上只要有 5~14 个光子打到杆状细胞的话,就会开始产生神经信号。

而椎状细胞需要100~1000 个光子的能量才会开始产生神经信号。

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光线很暗的时候,你很难看清“颜色”。

你知道么?

椎状细胞基本都分布在黄斑附近,距离越远,分布的就越少。

而杆状细胞在视网膜上基本是平均分布的。

这就是为什么视觉中心的分辨力高,而视野的外围只能感知亮度。

10128746

椎状细胞其实还分为三种椎状细胞,我们把他们叫做L细胞、M细胞、S细胞。

上面这个图片就是每种细胞可以感受到的功率谱分布。

详细的说明就是:

  • S细胞负责感受 450nm 附近短波长的光线;

  • M细胞负责感受 550nm 附近中波长的光线;

  • L细胞负责感受 600nm 附近长波长的光线。

人眼的本质

人眼可以认为就是一个接收器。它的作用就是将外界的光线的输入,转化成为输出神经电信号。

10128750

输入光线的功率谱分布,照射到眼睛,眼底的 LMS 感光细胞分别感应自己对应波长区域的能量。LMS 感光细胞根据接收到的总能量,传出对应强度的生物电信号。

如果写成数学的公式(LMS 三种感光细胞需要分别计算三次): $ C = \int_{min}^{max}S(\lambda)\cdot f(\lambda) d\lambda $

10128755

  • C 表示输出的神经电信号

  • S(λ) 表示LMS 三种感光细胞的感知分布

  • f(λ) 表示进入眼睛的光线。

计算的方式叫做积分,你可能觉得有点陌生,没关系。用人话来说就是:输出的电信号的数值,就是曲线所覆盖的面积

如果我们在稍微往前回忆一下,光线在入射到眼睛之前,还经过了反射的影响.

那么完整的公式应该怎么写呢:C=minmaxS(λ)I(λ)R(λ)dλC = \int_{min}^{max}S(\lambda)\cdot I(\lambda)\cdot R(\lambda) d\lambda

10128756

其中

  • I(λ) 表示光源的功率谱分布
  • R(λ) 表示反射物体的吸收功率谱分布,二者相乘,正好就是f(λ)
  • 也就是之前说的,进入人眼的光线等于受到反射物体影响后的光源光线。

色盲的原理

色盲的原理其实就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LMS感光细胞的感知分布和正常人不太一样。

这样相同的光线对于色盲患者来说,产生的神经电信号就会和一般人不同,进而导致之后大脑对于色彩的感知出现不同。

比方说,红绿色盲,可能是M、L 两种感光细胞的感知分布曲线非常接近。这样不论输入的光线是红色还是绿色,M、L 两种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电信号也是非常接近。这样就导致大脑无法区分两种颜色,因为他们的信号是一样的......

1.5 大脑的感知

不管前面发生了多少事情,最后能够让你知道哪种颜色的还是你的大脑。但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,大脑也不是绝对理性的,很多奇怪的事情都会发生。

这些就很难有科学的解释了,大多都是现象,你问我为什么?我也不知道,但是他们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。

色彩记忆性

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,当你看到某个颜色之后,尝试记住它。过一段时间之后,我让你在很多相近的颜色中挑选刚才你看到的颜色。你想要根据记忆直接选择正确的颜色?这很难啊!人脑对于色彩的记忆性是很差的......

色彩的相对性

当你看到某种非常饱和的颜色后,尝试一直看着这个颜色,慢慢的,你就会觉得这个颜色变得没有之前那么饱和了。但是当你看到两个有对比的颜色时,哪怕这个颜色并没有之前的饱和,你还是会觉得这个颜色是非常饱和的。

如果你看到一个小的色块,你会觉得这个颜色没有一整面墙的颜色饱和。其实小色块和整面墙的颜色是一样的。

色彩的适应性

如果你进入一个暖光灯环境,看到一张白纸,你会觉得纸张是暖黄色。但是慢慢的,你就会开始适应这种暖黄色。用不了多久,你就会发现纸张是白色的,而且你的大脑会根据这种新的白平衡来校准周围所有的色彩。但是一旦一离开这个环境,马上给你看同一张白纸,你就会觉得这个白纸是微微发蓝的冷色。

各种情绪、未知状况影响

你的心情也会影响到对于色彩的感知。就好像歌里唱到的:

我的人生是黑白的

温馨提示

现在有 Andy 十分钟色彩科学合集售卖open in new window

十分钟色彩科学面包多二维码

购买后加微信muyanru345,拉入Andy 铁粉儿群,可在群里对学习工作中的色彩疑问进行讨论。

上次编辑于:
贡献者: muyanru,Yanru Mu